媒体聚焦

Media Highlights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教师报: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苏农样本”

来源: 宣传部 时间: 2022-11-23 10:57:17 阅读量:

点击查看》》

一个月前,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建造、养护的“中国竹园”,荣获2022荷兰阿尔梅勒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室外展园铜奖和最佳体验奖。这是学校自1992年起第五次代表中国赴海外参展并获奖。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07年,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后历经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江苏省农业学校等多次更名,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长期以来,作为苏锡常都市圈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践行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致力于打造园林行业造园人才培养新高地。

“三个一”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一枝花”带动产业发展。今年夏天,位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城校区的国家球宿根花卉种质资源圃里,红、白、粉等多种颜色的朱顶红竞相绽放。这一类花既适宜做盆花、切花、园林布景,又可以配置庭院及公共场所花坛、花境,因此供不应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学校育成6个朱顶红新品种,其中3个新品种具备抗寒、抗病等优点。”学校教授朱旭东介绍,“目前,学校在全国累计推广优质种苗36.5亿株,产值82.7亿元。”

学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示范基地、示范点和经营主体“五体联动”的江苏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开展“苏农一枝花”产业富民行动。学校累计收集保存种质资源2000余份,为地方编制近百份产业发展规划、脱贫方案,为近400个花卉企业、美丽乡村、共享农庄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对象覆盖全国20个省份、江苏2/3的县(市、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短期培训与现场指导结合的方式,学校近年来累计培训3.3万人次。

学校科技处处长陈军介绍,以花卉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为抓手,学校通过专班化、联盟化、集聚化、团队化“四化”联动,构建了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服务“三协同”机制。学校成立的“江苏省特色花卉科技兴农服务团队”获评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职业院校。学校“特色花卉新品种及集成技术推广应用”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一粒果”带动农民富裕。2021年,学校果树学副教授王鹏凯赴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莫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该村村民大多以果(枇杷、杨梅)茶(碧螺春)种植和开办民宿、农家乐为主要收入来源。

王鹏凯到任后,利用学校东山校区和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的资源优势,在枇杷、杨梅的栽培管理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2021年,学校获批成立江苏省常绿果树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整合优化了技术资源,向果农提供了针对性更强的技术服务。

说到这位王书记,果农费老伯竖起了大拇指:“一开始王书记带来绿色防控技术给我们用,用了没效果,我们都很灰心。后来,他发现是我们使用不规范,又耐心指导。现在不仅效果好,还比打药安全多了。枇杷、杨梅等农产品获得游客认可,销路越来越好。”

学校与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打造“一粒果”科技创新与服务品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00亩、生产优良品种苗木100余万株,建立常绿果树核心示范基地51个、示范新品种74个,先后推广到全国13个省份,累计推广应用“四新”技术64.5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2.3亿元。其中自主选育的“白玉”枇杷、“紫晶”杨梅等品种推广面积有5万多亩。同时,学校牵头成立长三角枇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接常绿果树特色村镇200个,惠及农户1.2万家,先后为省内外编制特色果树产业发展规划6个,助力建设特色果树小镇9个。

“一片云”带动智慧农业。学校依托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联合行业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不断助力农村产业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在江苏省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支持下,学校与苏州市政府合作共建苏州农业农村云平台,提供田间“云诊断”、线上“云培训”、农技“云指导”服务,指导农业企业科学生产,向社会展现农业园区实况,为课堂教学提供现场实况,为农业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校地共育乡村技术带头人

“受疫情影响,一些专家没办法到现场指导,这次线上培训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前不久,学校联合江苏省现代农业(草莓)产业技术体系相城示范基地开展了一场线上培训,这让苏州漕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蓉蓉受益匪浅。针对养护问题,专家一一解答,并给出具体建议。今年以来,不少农业植保线下指导活动按下“暂停键”,学校专家迅速行动,联合多位省内外专家进行线上授课,为来自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农户、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等提供指导。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园艺资源圃的高职院校,学校充分利用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苏州农民培训学院等平台,发挥涉农专业培训优势和产业优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联合办学的形式,先后牵头成立江苏省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中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整合政行校企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广泛开展校际、校地、校企、国际等多层次合作,加强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订单培养、技能大赛等多维度服务,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发展到556家,江苏省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示范职教集团。

学校不断拓宽培训主体,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校地共育乡村技术带头人。学校与太仓、吴江等地方政府合作,定向培养村干部和职业经理人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500多名。学校牵头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盟,开办茶果专业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班,培养果业高技能人才2000多名。学校构建了“苏州农民培训学院—县(市)分院—田间学校”三级培训网络,面向基层推广人员、种养大户等开展生产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为农村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超过13万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文化育人”和“技术育人”双线并举,传承与弘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凝练出知识、技能、素质有机融合的“传艺·存根·铸魂”育人模式,实现了“三全育人”的本土化。学校通过互通人才的共育渠道,贯通资源的共享渠道,融通技术的共研渠道,形成了教学相长的“现代师徒制”和“筑园塑人”育人品牌,培养了一批中国当代“香山匠人”。

高质量人才背后的育人举措

“我今年大二,已找到了心仪的实习单位。非常感谢在即将顶岗实习阶段,学校能帮我们找到合适的单位锻炼。”今年8月,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举办的招聘会上,来自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居奕航开心地说。本次活动有近60家企业负责人走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强农兴农,德技并修”育人体系,构建“五位一体、耕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思政课程质量提升育人工程,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劳动育人工程,建设“两课”名师工作室,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思政实践示范基地,开发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具有农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先后开展100场劳模、杰出校友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锁定课堂教学,持续深化“三教”改革。学校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深度践行“三教”改革,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2020年,学校启动《“课堂质量革命”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智慧教学环境优化工程,重点打造100个“一课多师”结构化团队,构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在线开放课程”“数字课程”四位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为师生提供智能化教学服务。

助推“四链对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学校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在全国首开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增设并升级了多个适应产业需求和发展的专业,重点打造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两大专业集群。学校推进“专业设置集群化、体制机制集优化、优质资源集聚化、科研服务集成化、专业管理集约化”,深入实施教育链、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对接”。同时,学校将企业需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组建了“京东班”“星铁航空乘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举办“龙头企业进苏农,产教融合共行动”活动,创新推出“众筹班”职业教育新模式,组建“长三角乡村产业学院”,形成“万企建院共育人才,产教融合振兴乡村”的新模式。

前不久,在校庆之际,学校师生在第四届“农耕文化节”开幕式上用20世纪20年代省立第二农校校歌旋律作为伴奏,共同吟唱新老校歌,展现了学校强农富国初心不改的信念。“服务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利用好学习资源,锻炼自身专业技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尽绵薄之力。”大二学生颜开动情地说。

(作者系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