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看苏州专稿 记者/方超 丁显领 摄像/左政 通讯员/李梦蛟】
一只只蝴蝶,一张张邮票,是跨越半个多世纪即使卧病在床也无法割断的牵挂。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9旬退休老教授,爱蝶成痴,被大家称为“蝶痴”。
初见孙象钧老师,他正坐在护理院床边的凳子上,翻阅着关于蝴蝶的书籍,窗边的桌子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蝴蝶标本。
书架上是各类蝴蝶的书,拉丁文的、全英文的……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笑呵呵地说,“我平常书看得比较多,所幸眼睛没有老花,都还看得清”。
孙老师今年91周岁,他曾在南京金陵大学、南京农学院就读植物保护(防护害虫)专业,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
他就读4年制“副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就已经在最权威的昆虫类期刊《昆虫学报》发表了论文。他是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仅有的10位副教授之一,也是当时农校4位副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农校,孙老师主要承担植物保护(病虫害系)的教学工作,他编写了《蔬菜病虫害防治学》、《观赏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两本教材。
退休前,他几乎每年都要带学生去野外观察和采集昆虫标本,在当时的学校的标本室中,有不少昆虫橱里的标本是孙老师手工制作的。孙老师曾被外派到瑞士参观学习,他说,初到瑞士时,见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先进仪器,既激动又自卑,后来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个昆虫的解剖难倒了所有国外专家们,最后他却完美完成了,顿时觉得骄傲无比。“中国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上下足了功夫,这是我们的优势。”
与美丽蝴蝶的不解之缘占据了孙老师退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孙老师家中,最多时曾经陈列摆放着400多个蝴蝶标本。“他的家,简直就是个蝴蝶博物馆。”这位“蝶痴”在社区居民们中颇有名气。
“2014年后,我生病了几年,家里的蝴蝶标本就没人照料了,有好些坏掉了,现在还有100多个吧”,说起那些没保存好的标本,孙老师的眼中满是遗憾,不过,很快他的眼中又闪过光芒,“这两年身体能动了,我就又生了制作蝴蝶标本的心思。”孙老师兴奋地拿出在护理院内制作好的蝴蝶标本一一展示。
制作蝴蝶标本原本就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将蝴蝶的形态整理好,并保证其翅膀不掉粉断裂。由于在护理院内条件受限,制作标本的时间很长,十天半个月是常事,有时甚至要花一个月制作一个标本,但孙老师乐此不疲,他还会将几十年前的蝴蝶标本“移盆”重制。每个标本的背面都标上了制作的时间,有些特殊品种还备注了说明介绍。
几十年来,孙老师潜心研究蝴蝶。他曾骑着自行车到野外蹲守观察,捕捉蝴蝶;他也曾发动亲友出差旅游收集各种蝴蝶。有一回在夜市地摊上,他偶然发现了“红颈凤蝶”(属于国际二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激动了好几天。
上了年纪后由于腿脚不便,他只能通过互联网寻找购买蝴蝶。他说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子女们买什么他都不太在意,但是书和蝴蝶,他是无论如何也要买的。“这本书,三百多,我要买的,那只蝴蝶,加运费花了两百多……”孙老师说,智能手机的功能他不太会用,除了打电话,他只会在购物软件上搜索蝴蝶,然后让女儿帮忙下单。
还有集邮这件事,是孙老师从小到大的爱好,蝴蝶和昆虫类的邮票则是他收集的重点对象。生病那几年,孙老师行动不便,但他仍然放不下对蝴蝶的热爱。他拿出持续收集了多年的世界各地蝴蝶邮票,进行蝴蝶品种鉴定。全世界的蝴蝶品种有近20000种,而邮票上的蝴蝶大多没有标注学名,孙老师翻阅各种书籍和工具书,找出蝴蝶的纲目科属种,确定它的种类和名称。
最近,孙老师又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他注意到现在的昆虫蝴蝶类书籍不再使用标本图片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摄影图,这种体现着环境关系的昆虫类图片显得特别迷人。孙老师兴奋地展示最近新买的蝴蝶类书籍,对于“蝶痴”的他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它们相伴。
能让人对一件事物持续产生兴趣,并坚持深入钻研的,必定是热爱。孙老师想对年轻的师生们说,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越热爱才能钻研得越深,幸福感也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