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
樊卫国,1983年出生,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被授予“江苏工匠”称号。他说,“结合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培养更多既懂无人机应用技术,又懂农业相关领域技术,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樊卫国(右)指导学生学习无人机应用技术。
樊卫国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次年应聘至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2018年,学校成为全省首批设立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无人机是一门新型跨专业学科,除少数航空类专业本科院校外,其他类别院校没有开设此类专业,该专业师资也严重短缺。对一所非工科类、航空类高职院校而言,专业规划建设难度可想而知。”樊卫国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我们着眼行业应用,推动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结合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带领学生来到田间地头,开展无人机植保等社会实践,并先后开设农业气象、农业植保基础等一系列课程。学校去年成立了无人机研究院,着力将积累的大量行业应用经验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保障,樊卫国关注无人机技术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及广泛应用。他通过教师社会实践等形式,走进无人机领域的企业学习,从不同的应用场景着手,开展科研活动,并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由他负责的《具有液位感知功能的智能植保无人机》是苏州市科技创新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无人机是由无线电设备遥控通过自动驾驶仪,自主控制飞行姿态的非载人飞行器。与传统人工施药和地面机械施药相比,植保无人机在作业效率、安全性、适用性、利用率、成本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而有效喷幅的确定是其精准作业的前提。”樊卫国向记者介绍,“在植保无人机药箱内装一个液位传感器,无人机飞手通过终端显示器,可实时查看剩余的药量,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同时,通过雾滴处理软件对水敏试纸上的雾滴进行分析,结合有效喷幅判定方法,得出植保无人机的有效喷幅,为实施植保作业提供参考,有效避免重复喷和漏喷,提高作业效率。经过测试,基于液位显示功能的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作业精准度达到了90%。”据悉,该项目验收时获专家组一致好评,现已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装配在一知名品牌植保无人机上,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樊卫国(左二)带领学生来到田间地头,开展无人机植保等社会实践。
在苏州市人社部门的牵头和帮助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樊卫国曾参与一家企业室内定位无人机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工作完成后,他将允许公开的资料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生动案例。与此同时,相关企业的导师也走进学校,担任“植保无人机操控”“无人机应用技术开发”等课程的讲师。
樊卫国采用课堂教学与实操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植保无人机大赛、全国无人机应用技术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并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樊卫国说, 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农林植保、电力巡线、地理测绘、警用安防等领域。无人机作为空中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作用,无人机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之势。加快培养融合无线电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知识,符合各行业需求的无人机应用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苏报融媒记者 邵群/文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