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聚焦两会
苏州两会正有序召开
苏州教育推出栏目
“聚焦两会”
关注全市教育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
两会系列热议和感言
一起来看!
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站位高远、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特别是关于教育发展、科技创新的论述,既回应了百姓期盼、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又让人切实感受到了苏州的发展前景和城市魅力。我们在苏高校一定会乘势而上,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掘产教融合优势,持续推进从重视“制造”到强调“智造”的育人模式创新,努力为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与苏州共奋进,一起向未来!
吴庆文代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系统全面、脉络清晰,具有“实、新、大、高、快”的特点。“实”就是回顾发展成就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与城乡发展面貌的变化提升相符,又与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致;“新”就是谋划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思路践行了现代化的新理念,明确五个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大”就是擘画的奋斗目标可谓视野大、格局大、蓝图大,鲜明地提出了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具有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效应;“高”就是定调今年的工作任务站位高,明确基于“稳字”、全面“向好”、力求“多进”的定位,以更大作为展现更大担当,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快”就是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快、城市治理新路径探索快,正在倾力打造法治政府、为民政府、务实政府、清廉政府,必将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率先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优秀答卷。
吴庆文代市长在谈及2022年主要任务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苏锡常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并提出要实施“姑苏工匠”技能提升工程。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职业院校教师,我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信心倍增。“十四五”时期,苏州亟待加快技能人才强市建设。一是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构建中国特色“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解决高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二是建立职业技能公共培训中心,对外来人口实施免费培训,强化重点群体技能帮扶,解决“用工荒”“技工荒”,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作为政协委员,我要认真履职尽责,就社会非常关注的教育“双减”、培训机构治理、民办学校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等内容积极建言献策,并对大家关心的教育改革话题作出解释和回应。此次两会,我带来了两个提案,主要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苏州百年老校的传承发展两大主题,提出加强古城水上游旅游航线建设、加大对百年老校的扶持力度等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十四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有多处提及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我倍受鼓舞、倍增信心。我将发挥自身特长,在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学生负担减轻后,围绕如何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如何培养学生从“做题”到“做人做事”、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让“育分”和“育人”和谐统一等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建议。通过调研、视察、社情民意等多种途径调查研究,尤其要结合当前严峻和复杂的疫情形势,消除家长焦虑,释放学生成长压力,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优化育人过程,为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聆听了吴庆文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受鼓舞。我们不仅看到了经济的发展,也看到了民生的改善,对苏州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作为一名在教育系统的政协委员,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及政协分组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我了解到我们在教育上的投入和努力,了解到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我回到工作岗位后,一定要向同行传达会议精神,同时也会听取并收集广大教育界同行的意见建议,为苏州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教师,我在工作中要把静态历史教育变为动态教育。通过“浸润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多种形式,化静为动,使革命人物生动起来,使革命历史鲜活起来,让学生完成从“知会”到“知行”的转变。依托苏州的红色资源,让学生寻访红色革命遗迹,感受党的百年历史。同时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说、主动学,使他们对革命精神产生认同感,内化于心,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做到自觉践行。
此次参加两会,我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工作有力、措施得力,特别是感觉到这么几点:一是数字亮眼不容易;二是战疫工作多艰辛;三是示范引领新征程;四是赓续荣光新要求。作为一名参与者,我切身感受到“与有荣焉”。在过去的5年里,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思考,我撰写了3篇提案和多篇社情民意,多次被上级采纳录用。结合对新一届政协委员的新要求,我要继续坚持学习、更新理念,继续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继续反映社情民意,继续积极思考争取多出精品提案。
在聆听了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曹书记的讲话后,我备受鼓舞,更深感责任重大。曹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守人民情怀,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民生温度,要系统谋划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坚决落实“双减”要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将以社会热切关注的教育问题为导向,在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紧贴“时代要求、地方特色和学校文化”的目标,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整合集团校课程资源和教研力量,系统构建新形势下的学校课程体系,推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减轻和学业质量有效提升,增加学生的课程选择性,使学校课程基于个体、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课程实施和评价中获得“被看见”的成就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为助力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庆文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用心用情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办好民生实事,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我看来,一是要形成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在扎实推进“双减”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增”和“减”的关系,让学生有自主实践的空间去思考和选择,更好地实现更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是要落地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重点来确定课程内容的重点,课程结构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曹书记在姑苏区代表团分组会议上明确提出“古城保护,最重要的是物、文化和人”。文化的传承,教育责无旁贷。我们要把园林和姑苏非遗等地域的优质文化和资源有机融入课程,培养具有姑苏气质的学子,传承特有的城市精神。三是要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多途径引领,打开教师的视野、格局,培养教师的理性思维、精神气质、独立人格,使其拥有从教乐教的底气。
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上一届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经济发展全国领先,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这五年中每一件事都把群众放在了心坎里,如果说“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竞技目标,那么“更周到”“更惠民”则彰显了苏州更有温度的价值追求。报告指出在新的一年中要“扎实推进‘双减’,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效。”我希望“双减”落地的同时还要减教师和家长的焦虑、负担,切实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成效,真正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愿苏州教育每天都是新起点,愿苏州每一天都有古城的晨光清逸,都有新城的风生水起,都有百姓的岁月安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