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Highlights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日报:茶树少开花,茶农多赚钱

来源: 机关党总支 时间: 2025-04-18 09:18:12 阅读量:

点击查看》》

今年春茶季,西山碧螺春茶厂洞庭山碧螺春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内,两棵从去年入夏至今还没开花的茶树,让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的一群人振奋不已。

茶树到一定年龄会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这一点,年近70的茶农周永明再清楚不过。每年10月至12月,碧螺春茶花盛开时,这位拥有数百亩茶田的老茶农却为此头痛,“茶树开花后,叶芽就很难爆出来。”周永明说,每年通过人工采花控制,不仅效率低,还得花费2万多元人工费。

困扰茶农的老难题,也引起了扎根茶园多年的研究团队的注意。这个3年前成立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司文会教授课题组,核心成员包括3名教授、5名博士、1名研发企业技术高管,他们的目标就是寻找并解决困扰当地碧螺春种植以及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个叶前三个芽点,严重时三个都开花,导致了没有叶芽,或者叶芽变成弱势芽的情况。”团队成员、南京土壤所植物营养学博士金亮抓起一株开败花的茶树枝展示道,花凋谢后会结茶果,花果同季、母子同生对茶树营养消耗很大,来年茶叶产量自然会降低。

如何控花增产?去年7月底,团队在西山碧螺春茶厂洞庭山碧螺春种质资源保护基地采取小规模试验,创新采用关键节点打枝技术,在茶树开花前提前修剪枝条,避免开花的信息素感染整棵茶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金亮惊喜地发现,提前修剪的茶树当年没有开花,发芽率高了,原本元旦前后只能长到3毫米左右的叶芽,现在能接近1厘米,实现了从“花满枝”到“茶满筐”。

“按照现在的试验结果,能减轻茶农超一半的工作量,茶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0%。”金亮高兴地说。今年,团队还将和西山碧螺春茶厂继续合作,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提前剪枝时间,扩大控花增产研究试验规模。

从田间地头发现问题,用茶科技守护茶品质,这个团队打破“专家在上面、问题在下面”的尴尬局面。近年来,团队还围绕碧螺春减肥控虫、保持风味、高温区茶园管理,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特别在碧螺春花果香味“密码”破译和风味提升上,也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

独特的花果香气,是洞庭山碧螺春备受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卖点。然而,花果香从何而来?能否让香味更浓?对于这些问题,即便像周永明这样一辈子与茶打交道的资深茶人,也只能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直觉,大致说出地域香、工艺香、品种香这几个概念。但究竟如何科学地增香,茶农们仍然感到困惑。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早在2022年,该团队就在洞庭山碧螺春茶核心产区划定10亩试验区,并完成对土壤监测微生物量碳、酸性蛋白酶、真菌等16个主要指标,环境水质监测化学需氧量、粪大肠菌群、重金属等10个主要指标,以及茶叶(鲜、干)监测特征花果香味物质、营养元素、污染物等28个指标的样品取样及分析测定工作。

“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的花果香气,主要是由特定的小分子香味物质醛决定,与产区的气候、土壤、菌落等环境条件有必然关系。”司文会介绍,香气的产生需要活性酶、营养等支撑,如果仅靠氮磷钾肥提高产量,反而会稀释产生香气的核心元素,导致内在品质下降。

找准生长及呈味“密码”,团队开始研究开发生态酵素菌肥的应用,经过试用、监测、优化,成功筛选出根肥、叶面肥各一种。技术应用后,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碧螺春茶叶产量提高3.40%,茶叶氨基酸含量提升12.29%、茶多酚含量提升12.67%,减少茶园化肥用量45.62%,减少茶园农药用量16.58%。值得一提的是,经苏州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连续2年的检测鉴定,碧螺春茶叶特定小分子香味物质醛均已检出,结果表明,鲜叶以及炒制后茶叶中的乙醛、壬醛等物质含量均比对照组有大幅提升。

为了让更多茶农受益,目前团队开展了成果宣传推介及技术培训2批逾100人次。据了解,团队“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碧螺春茶叶控花增产提质技术研发”项目,日前成功入选2025年度苏州市科技强农“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指南智慧农业专题面上项目。未来将针对碧螺春茶树品种优异基因挖掘、生态茶园模式优化、土壤健康管理、智能化加工工艺、品质提升与特色保留、品质形成与调控、香气与滋味物质解析、茶文化传播与创新等方向,构建基于AI大模型的多源数据库,为碧螺春茶叶增产提质关键技术提供支撑,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开展大面积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