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Highlights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新农人”深耕江苏

来源: 宣传部 时间: 2025-04-01 14:31:23 阅读量:

点击查看》》

这是一个奋进的春天。2025年春耕时节,北斗导航的自走式撒肥车在麦地划出笔直线条,植保无人机掠过平坦的万亩良田,当农机轰鸣奏响鼓点,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的江苏大地展开。

2024年,江苏以全国第一的增量实现超13.7万亿元生产总值的同时,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全国5.4%的粮食。

“经济大省,也要多打粮,打好粮。”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科技赋能“新农人”,以制造闻名的江苏,工强农也强,正在书写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时代答卷。

在这里,土地与代码共舞,青春与创新飞扬,一大批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把田间实验室做成亿元产业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新动能。

云端种粮忙

惊蛰至、春耕忙。在位于镇江经济开发区的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指挥大厅里,巨屏正吞吐着两万亩稻田的“数字镜像”。三维地图上,光点闪烁——深埋土壤的墒情传感器在汇报根系层数据,无人机的航拍影像被AI解析成苗情热力图。

“八年前,我们带着测量仪下田,现在带着算法上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有了天空地一体化数字系统,了解庄稼的生长情况不必在地里跑断腿,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可精准巡田甚至种地。

凭借物联网技术,无人插秧机可在恶劣天气下插秧不误农时;埋在土壤中的“小叉子”(墒情传感器),能精确测算土壤墒情和所需肥料;依托卫星遥感,可以判断什么时候收麦。算法知时节,在自走式植保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农机装备的加持下,人均管理500亩田地成为现实。

回想八年前,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和农学博士的丈夫,分别辞去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工作,从北京回到镇江时,田间还多是佝腰荷锄的老农人。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新农人’们不再靠苦力、拼体力。”魏巧表示,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史,正在被“面朝屏幕背靠数据”的智慧农业重新书写。智慧农场使务农者劳动强度减少40%,肥料利用率提高15%,农药使用量减少20%,亩均效益增加28%。

这只是江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2024年,江苏全省已建成164个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5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2%。

“2024年,江苏粮食总产达到762亿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9000亿元。”季辉表示,江苏人多地少,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必须端稳端牢“新”饭碗,将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金戈铁马”上农场

镇江向北约170公里,是盐城市建湖县。走进江苏正清米业有限公司,一排排锃亮的东方红拖拉机和高速插秧机列队待命,一台台大疆无人机悬停于模拟作业区。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场景,见证了“96后新农人”徐扬键的装备突围。

“四年前,给8000亩地施肥需要8台无人机飞1.6万趟,需要5天,随着无人机载重从4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现在3000趟就能搞定,一天就完成了。”江苏正清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扬键向本刊记者介绍。

2017年,这个手握大学文凭的年轻人带着父亲的嘱托回到田野。他回忆道:“毕业前夕,父亲打来电话,希望我不忘农人本色,带着本领回去,像时代楷模赵亚夫(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那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

回到建湖,徐扬键成立了“正清米业+农机合作社”联合体,创建了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七年来累计培训农机操作手5000人次。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金戈铁马,农机装备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得力帮手。去年,我们的水稻亩产达到了740公斤,今年用上了激光平地整地机,预计能稳产800公斤!”徐扬键说。

季辉表示,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制造大省。农机企业江苏沃得集团,就在棉花收获机、甘蔗收获机、高性能插秧机等领域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农机远销印度、孟加拉国、土耳其和南美。

“农业现代化,不仅要上装备,还要上先进适用的好装备。”据季辉介绍,江苏真金白银支持农机更新换代。2024年,江苏首次明确对9类农机给予报废补贴,共报废农机7.7万台,更新机具7.8万台,直接拉动消费46亿元。目前,江苏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全省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达5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6个百分点。

务农也时尚

回乡务农,对于“80后”留美硕士曾嬿来说并非顺理成章。

“原本,我想留在大城市做一个时尚白领。”在南通市海门区的望旺家庭农场,曾嬿坦言,面对父亲“接班果农”的召唤,她先让丈夫回去,但正是丈夫在大山深处拍摄的一段视频,让她毅然回乡。

那是2009年的洛川苹果基地,视频里几百名妇女蹲在果园里,顶着烈日,拿着大小不一简陋的“圈”,一个个给苹果套试,以判断大小规格,她们每个人脸上都皴得像苹果一样红。

想起在美国加州参观的新奇士工厂,从清洗到分选全是自动化操作,她决定把所见所学带回家乡。

2011年,曾嬿回到海门,创办“苏洪鲜食”连锁超市,随后自主设计了自动化分拣流水线和门店配送流水线,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把父亲的2500亩种植基地,升级为5万平方米现代化配送物流中心。

曾经蹲在泥土上的套袋女工,现在穿上了漂亮的工作制服和皮鞋,在洁净的工厂操作分拣设备。自动化分拣车间里,红彤彤的洛川苹果在传送带上列队前行,激光传感器精准扫描果径,机械臂以整齐的节拍将苹果分装入箱。女工徐丽(化名)说:“以前一天套3000个果,现在管8台机器,工资翻了两番。”

“有了工业化的流水线,我们做果农就像在星巴克做咖啡师,也可以很时尚。”曾嬿表示,更令她骄傲的是,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十余年来她已带领6930名农民脱贫致富,企业年营业额也从数万元增长到上亿元。

突破农业“芯片”

科技正在重构农耕叙事。新时代的务农人可以操作智能机械,也可以双栖于田野与实验室,用种子的力量改变世界。

“95后”华梦丽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扎根镇江句容,成立了“果牧不忘”体验农场。为解决草莓苗的病害问题,她在50摄氏度的高温实验室里攻坚三个月,尝试了上百种配方,终于在植物病毒钝化器的配合下,培育出优质草莓“芯”。

她没有将成果私藏,而是和小伙伴组成助农服务队,将技术带到了内蒙古、辽宁等16个省区,免费扶持农户700余户,辐射面积达4.2万亩。

和华梦丽同龄的强玮,是南京农业大学水产动物营养学专业博士生,他和父亲联手研发,经过十年五代,培育出“金龙1号”大闸蟹。

“以前,蟹农都是凭经验留种、育种,但这会导致近亲繁殖程度高,种质退化严重。”强玮介绍道,“金农1号”新品种全程吃配合饲料,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有助于保护水生态环境。

2024年,魏巧获批“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接下来她的目标是建设“种业、种养循环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三大板块,走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季辉表示,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江苏集聚各方力量,成立了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力争在重大基础理论和重大新品种创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来,江苏在农业育种领域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创新应用,利用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选育的超级稻“南粳5718”,高产又美味,为大面积单产提升奠定了品种基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的“扬麦33”,成功破解“小麦癌症”赤霉病世界难题。耐盐大豆品种“苏黄1号”,在含盐量3‰的盐碱地实现亩产200公斤……

目光转向全国,江苏在农业“芯片”上的成绩依然亮眼。季辉表示,2024年,江苏5个稻麦品种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15个水稻品种进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名录、占全国11.6%。

头雁领航大雁阵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

2025年2月14日,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宿迁主持召开“新农人”座谈会,表示要凝聚“政产研学企”合力,在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上做好引领示范,加快实施“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更好赋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新农人’之新,新在不仅要胸怀乡土,还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担当。”季辉表示,继202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后,江苏于2025年进一步发布《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到2027年底培育“新农人”头雁10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0000人,搭建起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矩阵。

“以魏巧、曾嬿、徐扬键等为代表,‘新农人’擅长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产业融合与品牌打造,善于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发挥出可喜的带动作用。”季辉说,2024年,江苏全省监测的100个农村创业带头人,创办主体营业收入120.5亿元,带动创业人数2.3万人,吸纳就业人数2.7万人。

“前面是千千万万老农人,后面有千千万万观望者,我希望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的沃土。”徐扬键说。

“为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青年农民, 2025年1月,江苏省发布《高素质青年农民定向培养规范》(以下简称《培养规范》),这是全国首个针对高素质青年农民定向培养的省级地方标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士利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培养规范》正是由该学院牵头研制。

据苏士利介绍,该学院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北方天途、苏州苏垦等行业龙头合作,已联合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1000余人;通过与太仓、昆山、吴江、扬州等地合作,已累计招收定向委培生1000余人。

其中,该校毕业生黄成已成长为太仓庆丰村村委会委员,他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应用先进农机化技术,建设的200亩“无人农场”成为江苏农业智能化的标杆。

“通过‘半农半读’‘送教下乡’,江苏累计培育了3.9万余名专业技术农民(成人中专毕业生),当前在校生规模逾6000人;通过‘委托培养’‘定制村干’,全省754名“定制村干”毕业生中,有520人进入村委工作,185人在基层政府、街道和社区工作。论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江苏在全国第一。(据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发布的《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季辉表示,2024年,江苏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414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04:1。

“江苏正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科技强农‘六百工程’和农技人员‘三心服务’行动。科技在助力单产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将更好地促进强农富农、共同富裕。”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万建民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强调,科技兴农,关键是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首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新时代呼唤“新农人”。当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奔赴广袤田野,建设稼穑长歌、沃野生金的和美家园。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7期,总第9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