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
用机器人“站岗”,助力春耕备耕;用物联网监控农田,开发“无人农场”……作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太仓班毕业生,“95后”黄成现已成为村里农机队伍的一名“老把式”。系列报道《春耕新事》,今天走进苏州太仓庆丰村,跟着黄成看田野上“长”出的新希望。
春分时节,位于苏州太仓庆丰村,正是油菜花盛开时。黄成带着新一批农业委培生学开拖拉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沈湘琦说:“这是我第一次开拖拉机驰骋农田,希望多练几次我可以完成农耕的全过程,后面也会学习开插秧机、无人机。”
庆丰村位于太仓市双凤镇东部,以农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种植水稻、小麦6000多亩,占到全镇近一半。黄成说,虽然没到农忙,小麦植保、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用药一点不能马虎。同时,还要进行田块的土地平整,为即将到来的水稻插秧做准备。
村里“稻田理想园”旁的无人农场,绿油油的小麦长势正好。田埂上,青蛙、龙猫造型的卡通玩偶随处可见,远处几个观景台,方便游客更好地欣赏风景。每年10月、11月,漫步在园内,可以欣赏到观景台下的“禾夏蛙鸣”“环游飞屋”“时光穗道”等特色农耕主题景观,领略到乡村之美,感受到农业之韵。谈到这片200亩的“无人农场”,黄成很自豪。2024年,由黄成牵头建设的“无人农场”——稻田理想园成为江苏农业智能化的标杆,通过无人插秧机、智能灌溉系统和遥感植保设备,水稻生产的插秧、灌溉、收割等环节实现全程自动化,亩均效益提升15%。“这片区域无人农场,灌溉、植保、收割,整地、拖拉机作业等全程生产可以实现初步无人化。只要通过手机遥控就行了,比如哪块田需要浇水,还有使用收割机的时候,圈好这块地,我点一下就能实现收割机收割了。”黄成说。
作为“新农人”,黄成算是“半路出家”。高考填报志愿,他报考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专业,成为一名太仓农村定向委培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农业课程,毕业前,黄成还考到了农机驾驶证。来到庆丰村第一件事就是种田,“首先我们要熟悉生产过程,村里分给我们400亩地,让我们去种植。当然跟那些几十年的农户相比,我们还是一个新手,很多地方也需要向他们学习。但是对一些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我们是可以先做起来。”
第二件事就是组建“农机服务队”。面对农村老龄化、机械化水平不足等困境,黄成和另外三个委培生加入凤湖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队,一边跟着老师傅学农机驾驶技术,一边自学无人机等设备操作。5、6月水稻插秧,10、11月秋收,也是服务队最忙碌的时候。黄成说,那种感觉就是和时间赛跑,“农忙的时候,委培生是需要开插秧机帮助农户作业的。每天插的秧要跟我们当时育秧的数量匹配,不然秧插不掉,在大棚里面时间久了,秧苗超秧龄就不好插了。不光要插秧,同步还要进行小麦收割,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个人去干活。这个过程中,机器可能会皮带断了,皮带烧掉了,怎么办?开始我们找人来帮忙,时间久了,大家一点一点摸索,我们也可以自己来修。这就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
从最初被村民质疑“大学生能干什么”,到如今成为服务队领头人。黄成带领团队整合全镇农机资源,推广绿色高效农机技术,年服务收入超20万元,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应用先进农机化技术。也会有农户找到服务队学习无人机等设备操作,“我们村里有一个产粮大户,原来他拖皮管打药水要2到3天才能完成,后来他让他儿子来我们服务队学习无人机,现在通过飞机打药水,一天不到就飞完了。而且飞完之后他还能给别人作业,自己还能产生一部分收益。”黄成说。
“新农人”培育体系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入学有编、毕业有岗”的涉农专业人才定向培养。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累计招收校地定向委培生1000多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青春与科技重构田野,让“谁来种地”的焦虑转化为“智慧种地”的自信。
漫步在“稻田理想园”,黄成心怀希望:“我现在想做的事情,首先把农业变成一个有趣的事情,其次把农民变成一个有趣的职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做这件事情,把农业活力给做起来!”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沈杨 通讯员/肖阳 编辑/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