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Highlights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日报:“思政+劳动”: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融合

来源: 国际教育学院 时间: 2023-11-27 15:15:36 阅读量:

点击查看》》

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课程设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劳动教育影响甚大。因此,如何从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促进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型人才,成为当前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可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二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都强调正确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将二者进行有机地融合,可以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尤其在农业高职院校专业背景下,构建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为构建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一是要从教学内容设置入手,即可将课程思政中党史、国情、法律等内容与劳动教育中的农业生产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例如,农业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可融入与农业相关的案例、资料或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二是在农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注重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的理念培育,如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磨练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理念融入课程思政。三是学校管理层面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支持,包括提供教学资源、实践机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指导方针等支持,以提升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平台,为师生互动、教学资源流动等创造机会。同时,设立相关岗位或小组负责劳动教育的推进和管理,保证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

整合实践资源,创新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紧扣时代命题,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的实践资源优势,以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将劳动教育落实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是实现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要整合农业高职院校丰富的实践资源,如农场、试验田、实验室等,并将其纳入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中,让学生能够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辛劳和乐趣,继而增强其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当地农村社区资源,开展农村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现状,进一步认识乡村振兴战略。

另一方面,针对农业高职院校的特点,高校应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例如,借助“思政课+劳动实践”项目、思政主题劳动竞赛、农业实践课程、农艺比赛、技术培训等形式,将思政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可运用新媒体技术展开信息化网络教学,如虚拟仿真实验、农业生产模拟等,借助新媒体教学拓展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继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巩固协同育人的教学基础

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农业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应该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

农业高职院校应首先提升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包括理论学习、教学方法培训、案例分析等形式,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劳动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这种持续的教师培训模式,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升教学技能,更好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同时,要重视既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又有一定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增强思政课一线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开发能力,使教师更具备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优势。引进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或行业专业人士,以此壮大校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学水平。

此外,应积极建设协同育人的优秀创新教学团队,通过高水平的团队带动,为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造更好的保障。鼓励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形成横向和纵向的教学团队,共同推动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和改革。

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构建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整合实践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等措施,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农业高职院校育人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