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点击查看》》
培养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命题,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随着苏南农业农村城乡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经营管理方式园区化、农场化、电商化,对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制约苏南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扛起强农兴农光荣使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索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培养了以江苏省首位家庭农场主于永军、“95后”农保无人机飞手周进超、苏州市“三新四创”好青年及太仓市“十五佳”新型职业农民胡嘉霖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应有贡献。
校地联动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学校率先探索开展“政府+院校+青年学生”的定向培养实践,采用“政校合作、定向招生、订制课程、定岗培养、定向就业”培养方式,致力于探索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实行定向招生,定制学习内容,保障学生就业。校地合作委培项目由校地双方共同开展,共同完成招生。在为期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定向培养班前两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现代农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开展教学和实践,第三年由地方政府安排实习岗位,学校和地方共同实施教学管理。通过对接行业要求“送课下乡、送教入企”“专创融合、赛教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实现“基地上讲、田头上练、实践中引、产业中学”,根据认知特点分段式分层开展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对接产业的职业能力。
今年,是首届“太仓班”毕业生胡嘉霖回乡工作的第八年,现在他已经是太仓市东仓村的村委委员了,主要从事合作农场经营、电商平台运营的工作。“在校期间,我们就学习到了电子商务相关课程,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工作后,村里也给了我们这些青年职业农民很大的发展空间,让我能发挥自己所学。目前,我们村和邻村的很多优质农产品同会通过这个平台展示和出售。”胡嘉霖说。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傅兵说:“学校一直以来都是围绕产业办专业,面向岗位育人才,助力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逐梦乡村振兴大舞台。”截至目前,学校先后与苏州市太仓市、昆山市、常熟市、吴江区等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委培班”,已累计招收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生态农业技术等专业委培生982人。毕业后,地方政府根据相应的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安排就业岗位,至各镇(区)所辖村(涉农社区)或其下属的合作农场、合作社,各类市场化农业经营主体工作。
产教融合协同构建紧密办学机制
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构建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校企资源,深化“双元”育人。对接苏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链,首开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增设农业物联网、生态农业技术等14个新兴涉农专业,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智慧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等9个专业群,组建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服务美丽乡村建设”2个专业集群,形成“2+9+N”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专业设置新格局。按照专业集群和专业群定位优化专业内涵,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创建7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学校牵头组建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和中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不断整合科技、实训、培训等平台资源,创建集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采用企业“订单班”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培养理实结合的综合技能人才。校企共建香山工匠学院、长三角乡村产业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引进技术能手、产业教授,建立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
11月,学校组织师生赴苏州友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企业运营和管理机制。该企业负责人谷隽鸿鼓励同学们要时刻保持激情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为未来的创业之路做好充分准备。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马旭同学说:“通过这次零距离接触企业不仅对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方面有了直观感受,对本专业未来的创业方向及行业前景也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学校将不断加强校企混编的课程团队建设,形成“课程+项目”式校企产学研用创新团队,“现代农业技术教学团队”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培训帮扶技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等培训,助推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
完善培训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帮扶农户增收。学校依托“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打造“苏州职业农民学院-县(市)分院-田间学校”三级网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组织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开展全产业链培育。针对不同类型培育对象的特点及产业发展、技术提升需求,精准设计培训内容,形成农民社区学院“现场教学-跟踪指导”和田间课堂“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等新型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应用导向、多元评价的考核方式,利用省农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农民在线教育培训资源库和首席专家微信或QQ群等信息平台,实现了“基地上讲、田头上练、观摩中引、网络中学”。
李志峰是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某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2016年,他就参加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顺利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在学校的长期支持下,李志峰的基地已扩大到150亩,超过30个蓝莓品种在这里培育。同时,基地也成为苏州农职院的农民田间学校,一批批新学员被带进来,向他学习,他自己作为专家也经常被请进课堂“传经送宝”。
“我们将加快遴选一批像李志峰这样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手、乡土人才等,充实完善培育师资库,致力于打造精品培训班,瞄准地方产业难点对症下药,解决实事。”学校校长苏士利说。学校已先后与无锡、宜兴、溧阳、太仓等一批苏南地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行合作,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强化田间学堂功能,每年组织3000多人到相关基地学习交流。
学校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眼农村三产交叉融合,针对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绿色农业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农科教融合,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高质量助推农业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