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交汇点讯 10月28至29日,全国园林绿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江苏苏州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共谋绿色生活 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家园林绿化行业相关的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共同见证全国园林绿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本次大会由全国林业和草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花卉协会、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指导,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28日,大会召开了线上会议,100余名参会代表表决通过了共同体章程和组织机构名单。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恒表示,共同体的成立为如何实现园林绿化行业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园林绿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赵良平认为,共同体的成立有效破解了现代化花卉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质量、打通科学绿化的最后一公里的方案和路子,可以有效推进各类资源融合配置,协同推进园林绿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中国花卉协会将全力支持共同体工作,健全更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标准化体系,输送更多的新型技能人才,为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共同体的建设在推进园林绿化行业变革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面对当前城市建设速度放缓、园林绿化建设规模减少、存量增加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的更新、改造和提升亟需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翔表示,共同体的建设从建设宗旨到任务内容集聚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提高行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匹配度,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市场需求。
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克杰认为,共同体的成立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置于首要位置,校企协同育人深入推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畅通,有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希望共同体单位通过深化交流合作,助推共同体落地,以实际行动落实现代职教改革各项任务,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的精准匹配、深度匹配,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赵剑锋表示,共同体的成立是进一步深化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产教融合模式,是落实推进“一体两翼”职业教育改革载体,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主战场。他表示作为共同体的牵头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将充分发挥高水平高等学校主体作用,进一步凝聚学校林业学科领域的人才资源、学科特色、科研平台、科技创新等优势,主动对接园林绿化行业发展需求,构建产教供需高效对接机制,与成员单位一起携手,共融共生,努力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
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宋全春表示,共同体是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的平台,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将在今后的合作中将发挥“苏州园林”和“香山非遗”两块金字招牌示范,作为理事长单位,发挥示范、引领、带头、辐射作用,把责任担起来、把资源聚起来、把机制建起来、把事业干起来,为园林绿化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傅兵表示,学校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将充分发挥“园林工程技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优势,与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一道,联合园林绿化相关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健全和完善运行机制,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园林绿化行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
在本次大会专家报告环节,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浪作了《以公园城市新探索支撑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曹光树作了《高水准建设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的“公园城市”》主旨报告。
下午,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馆召开了共同体第一次理事会专业研讨会议,代表们畅所欲言,共谋园林专业建设发展,将更好地为园林绿化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据了解,共同体未来将重点在“深化融合,搭建产教对接平台”、“紧盯需求,培养行业紧缺人才”、“校企联动,建设产教人才队伍”、“协同创新,培育高质量成果”、“开放合作,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五大方面开展工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科研主体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打通“技术赋能产业、产业融入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技术”全闭环流程,有力推动园林绿化等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助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和产业经济的双重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盛峥 通讯员 余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