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学校如何才能锚定“双高计划”建设目标,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对这个问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践行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向我们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2023年初,“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公布,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获评优秀,标志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成果得到充分肯定。
长期以来,作为苏锡常都市圈唯一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尤其在践行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方面,更打造了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苏农样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双高计划”建设发展之路。
当前,正值“双高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此,麦可思研究邀请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士利校长,介绍学校在践行产教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分享农林类高职院校如何才能锚定“双高”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的“苏农样本”
麦:产教融合是“双高”建设的核心方面,我们了解到,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并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果。具体来说,学校做了哪些努力?
苏士利:
学校在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产教融合是核心工作之一。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努力,形成一系列成果。
首先,学校建立了集团化办学体制,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等产教融合平台,与合作企业共建共享,实现了稳定的合作机制,这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推动学校产教深度融合。
2021年,我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2022年,学校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培养177人,还承接30多个社会培训项目,开展培训3758人次,这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带来的效果。
其次,学校与多家企业共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平台。
这些平台涵盖设备、资源、技术、项目等方方面面,为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新建3个国家级和省级产教融合平台,与华为、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2个产业学院和多个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必将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学校深入推进“五双五对接”,建立了一整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2022年成功申报苏州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推出2个产教融合示范组合项目,与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和社会培训4915人次,这彰显了现代学徒制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产教融合建设之路还需要持续深化,但已走出关键的第一步,学校将企业需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组建了“京东班”“星铁航空乘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举办“龙头企业进苏农,产教融合共行动”活动,创新推出“众筹班”职业教育新模式,组建“长三角乡村产业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苏南新模式”和“苏农样本”。
锚定“双高” 推动高质量发展
麦:从产教融合出发,学校在“双高”建设期间,取得了怎样的建设成绩?具体是如何做到的?
苏士利:
“双高”建设期间,学校
打响了“一枝花”“一粒果”“一座园”的服务名片
。面向地方产业需求,加强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升级,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新获批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特色花卉、常绿果树两个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技平台,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江苏省特色花卉科技兴农服务团队”获评中宣部全国“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以此为基础,“双高建设”以来,学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提升。学校层面共取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55项139个,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群层面共取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46项134个。
总体建设成效表现为:党建引领学校办学质效提升势头更旺;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两大主体更强;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和智慧校园三个特色更加彰显。
“一枝花”带动产业发展。学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示范基地、示范点和经营主体“五体联动”的江苏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开展“苏农一枝花”产业富民行动。以花卉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为抓手,学校通过专班化、联盟化、集聚化、团队化“四化”联动,构建了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服务“三协同”机制。
到去年底,学校累计收集保存种质资源2000余份,为地方编制近百份产业发展规划、脱贫方案,为近400个花卉企业、美丽乡村、共享农庄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对象覆盖全国20个省份、江苏2/3的县(市、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短期培训与现场指导结合的方式,学校近年来累计培训3.3万人次。
“一粒果”带动农民富裕。学校与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打造了“一粒果”科技创新与服务品牌。2021年,学校果树学副教授王鹏凯利用学校东山校区和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的资源优势,在枇杷、杨梅的栽培管理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此后,学校获批成立江苏省常绿果树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整合优化了技术资源,向果农提供了针对性更强的技术服务。
截至2022年底,学校已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00亩、生产优良品种苗木100余万株,建立常绿果树核心示范基地51个、示范新品种74个,先后推广到全国13个省份,累计推广应用“四新”技术64.5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2.3亿元。
“一片云”带动智慧农业。学校依托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联合行业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不断助力农村产业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在江苏省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支持下,学校与苏州市政府合作共建苏州农业农村云平台,提供田间“云诊断”、线上“云培训”、农技“云指导”服务,指导农业企业科学生产,向社会展现农业园区实况,为课堂教学提供现场实况,为农业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瞄准问题 持续发力深耕
麦:从今年起,“双高计划”正式进入后半程。在未来的建设中,学校计划将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苏士利:
学校深刻分析了当前发展阶段中,仍主要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标志性成果数量优势不突出,不同项目的建设成效不均衡;二是偏重显性成果的产出,对成果产出的内在规律和可持续机制挖掘不深;三是产教融合“苏农样本”不够多,引领行业、促进产业和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未来,学校将针对此些问题,围绕“融”“特”“高”三个方面持续深耕发力。
一是深化“融”的实践,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推动“双高”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相融合,依托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对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区域产教联合体,加快推进苏州都市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拓展多元办学渠道,推动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积极探索科教融汇新路径,推动“双高”建设与科教研相融合,打造“研育赛训”平台,推进教科研数字化,构建科教融汇的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通过“科研强师”、“科研促教”和“科研育生”,形成科研融入教学、融入学生培养、融入社会服务的科研育人生态;全面优化重大任务统筹管理新模式,推动“双高”建设与重大项目相融合,将“双高计划”与提质培优、一校一策、省高质量综合考核等重大建设项目整体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统一布局、统筹推进。
二是彰显“特”的优势,做“靓”职业教育“苏农”品牌。
充分发挥农业院校专业特色,围绕“2(专业集群)+8(专业群)+N(专业)”的专业格局,加快建设东山学院,探索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完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专业集群亮点特色;聚焦“传艺·存根·铸魂”,加快建设“苏州园林工匠学院”,吸引非遗大师、能工巧匠组成混编教学团队,重构造园文化、造园技艺、造园创新“三元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乡村建设专业集群亮点特色,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支撑。
三是瞄准“高”的定位,树立职业教育改革标杆。
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加强研究、率先落实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主动增强职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专业群集约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促进专业链、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高水平技术技能服务平台。围绕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要求和“高强特”的定位,探索推出一批制度、标准、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具有苏农特色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农业职业教育“苏农样板”。
麦:为更好地服务江苏乃至长三角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学校未来有什么计划?
苏士利: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部省共建苏锡常职教创新高地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赋予了江苏高校“强农兴农”的光荣历史使命。苏州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和全国唯一的智慧农业国家试点城市,为“知农爱农”人才培养提供了良田沃土。
我校将按照“抢抓新机遇以理念创新顺应时代之变,对接新需求以模式改革顺应人才之变,聚焦新业态以跨界融合顺应产业之变,拓宽新视野以深化合作顺应职教之变”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人才强农、科创富农、智慧助农、生态惠农、文化兴农”五大重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