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Highlights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交汇点:苏农学子暑期“三下乡”,书写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来源: 园艺科技学院 时间: 2021-07-20 10:36:11 阅读量:

点击查看》》


交汇点讯 近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组建多支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围绕“请党放心,强农有我”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农耕博物馆、寻访先进典型、实地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知农耕文化历史、悟新农人初心、担乡村振兴使命。

知历史,寻农耕文明精神脉络

“三下乡”团队先后寻访了吴中区临湖镇东吴村农耕博物馆、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一次次的寻访中,同学们了解农耕文化的演变与复兴,知晓每日吃穿用度从何而来,领略中华农耕文化的全景图和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在博物馆中寻根铸魂,耕读力行。

一张张粮票、布票、邮票,蕴含着票证年代的记忆;一件件农事、农耕器具,展现着丰富多彩的农耕风貌。在临湖镇东吴村农耕博物馆里,展览着陪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碾、磨、碓、辘轳,为同学们开启时空隧道,唤起乡土记忆。太湖畔、东山上,粉墙黛瓦的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内的展品,叙述着江南茶文化的精神基因,同学们寻访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省唯一获双遗的洞庭山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艺和苏州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聆听“一片叶”的江南故事。在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感受苏州的岁时节令、市井生活、人生礼仪,同学们还体验了碑拓技艺,在非遗体验中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悟初心,争做“一粒好种子”

74岁的老党员端木银熙,一生致力于水稻育种,袁隆平院士称他为“真正的、脚踏实地的育种专家”。日前“三下乡”团队来到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访了这位稻花香里的“守望者”、“把先生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的江苏“袁隆平”,听他讲述“一粒米”的苏州“稻芯”故事。

七月的水稻试验田里,秧苗郁郁葱葱、一片翠绿。“这是我们的试验基地,这一片是常规水稻,这一片是杂交水稻......”田埂边,端木银熙向同学们介绍,从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常优系列稻种特性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情况,句句诠释着这位老党员对育种事业的坚守与热爱。面对同学们,端木银熙始终把“农业大有可为”挂在嘴边,他鼓励苏农学子要打好专业基本功,学习农业新技术、新思路,不断拓宽知识边界,以十足的专业技能、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争做“一粒好种子”。

担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活动不忘农业学子身份,把践行新农人担当贯穿实践全过程。7月初,“耕读传家躬行久,寻访乡村振兴路”团队20名现代农业专业学生用学习到的无人机技术助力临湖镇无人机农药喷洒,防治植物病虫害。

7月中旬,一群学生正顶着烈日练习拖拉机驾驶技术,这是“推动质量兴农,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成员在常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进行为期一周的农机驾驶学习。同学们反复练习拖拉机、收割机驾驶技术,掌握场地驾驶、田间作业、道路驾驶技能,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驾驶证。同学们纷纷表示驾驶农机也可以是一件很“潮”、很“帅”的事,他们正用实际行动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苏农学子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深入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脚步丈量青春梦想,在社会实践的课堂上中受教育、强素质、长才干,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团队成员、入党积极分子宋依伦说:“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懂得只有了解文化,才能滋养精神;只有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我们要不忘学农初心,牢记乡村振兴使命,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投身乡村发展、建设美丽家园书写新农人的美丽答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  通信员 朱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