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Highlights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报道:江南有味“稻”,苏农来传承

来源: 园艺科技学院 时间: 2021-11-12 14:46:23 阅读量:

点击查看》》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林晓红、朱剑波)江苏,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江苏的“苏”字就是很好的印证:苏,繁体作“蘇”,草木丰茂,有鱼有米,是对“鱼米之乡”的形象诠释。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苏州大米,江南味道”,苏州吴门画派艺术研究院为苏州大米创作的歌曲——《深深》,将鱼米之乡的故里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近日,江南有味“稻”苏州文艺大讲堂艺术分享会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开讲。本次活动由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林家治吴门画派艺术研究院及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素质教育中心共同举办。

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曼妙音乐中开始,历史学博士、《文化的江山》作者李冬君教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党总书记袁卫明研究员,吴门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美术史研究员邵民,苏州广电《阿万茶楼》著名主持人万鸣针对江南味“稻”进行了不同主题的分享。

苏州市文联二级巡视员陆玉方,苏州市文联活动交流部主任何炜、副主任胡天游等嘉宾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草鞋山文化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

李冬君教授提到,文化自四面八方涌来,在中原遍地开花。中华文化的起源与稻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稻田装点了我们的壮美河山,稻米满足了我们的辘辘饥肠,稻文明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自河姆渡时期发展以来,人类的迁徙、融合、繁荣、发展,都凝结在这原本只是一株杂草的水稻上。

从人类历史的视野上来看,草鞋山文化在当时是极先进的。目前的草鞋山遗址挖掘,是江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文化发展序列保存最完整的遗址,被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草鞋山时期出现的水稻、由划分概念产生的水田等,良渚时期随光阴而衍生出来的玉文化、审美增进,使得良渚文化发展强大,拥有极发达的精神生活及健全的信仰体制。

“吴门画派中的稻米文化现象”

吴门画派距今五百多年历史,作为中国人才辈出、人文荟萃的画派之一,是苏州一张骄傲的文化名片。邵民先生主要讲述了吴门画派中沈周、仇英这两位人物与“一粒米”的缘分。从沈周的“粮长”生涯,到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稻米出现的颇多特色场景,揭示着稻米文化的传承之深远。吴门画派艺术研究院争做生动有趣、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播者。

“讲好江南稻米文化的苏州故事”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苏州大米,江南味道”,苏州稻作文化有着讲不尽的故事。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更是我国农事生产的起源地,苏州种植水稻可追溯到7000-6000年前火耕水耨、刀耕火种的时代,在悠悠岁月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苏州农耕文化,造就了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苏州农业生产特色。近年来,苏州更加重视“稻文化”挖掘和开发,走特色品牌之路,拓展水稻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打造“现代鱼米乡”。

袁卫明研究员提到,一直到晚清时期的苏州在现代农业科技方面的积累极其薄弱。1907年建立的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才开始近代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农事试验,发展到现在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114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为苏州的现代农业发展、农耕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讲好江南稻米文化的故事,培养更多农业一线人员,推广农耕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园艺科技学院一直在努力!

活动现场,苏州广电《阿万茶楼》著名主持人万鸣老师用评弹深情演绎了“一粒米”的故事。“不要轻视一粒米的份量”,道出了民以食为先的根本。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叶琦副教授提到,农耕文化是社会的根本,学院在一百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实现新学、劝学的目的,会利用好“劝农大讲堂”这一平台引导当代青年人传承好文化的初心,努力争做江南农耕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