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暑气刚冒头,金黄圆润的枇杷就组团出道,挂满枝头C位抢镜!这颗“初夏第一果”不仅细嫩甘甜,还悄悄卷出国门,征服国内外消费者的味蕾。小小的枇杷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枇杷树种“大本营”——江苏省枇杷种质资源圃,探寻枇杷的“甜蜜密码”!
“酸甜小果”如何变身“甜心王者”?
风味上乘的水果离不开科研人员的精心选育。他们就像“果界福尔摩斯”,长期记录、研究,从叶片形状到果肉风味,根据不同温度条件、土壤性质、养分供给、病虫害环境,分析果品表现,精准破解每株枇杷的“性格密码”。
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尤伟忠介绍,该中心是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太湖地区枇杷、杨梅、柑橘等常绿果树及名优落叶果树的资源调查、收集、评价及新品种引进、选育、新技术研发推广、新模式创新等工作。中心历经数十年选育及多代农科人接力,已培育出“白玉”“冠玉”“丰玉”“美玉”“冬玉”“金玉”等新品种,其中“白玉”“冠玉”更成为明星品种。“白玉”果肉白嫩爆汁,甘甜清爽,被誉为全国最好吃的枇杷之一,更是在刚刚结束的2025“长三角精品枇杷”推选中获得4个精品(4/10)、5个金奖(5/16);“冠玉”凭借其大果、晚熟、抗冻性强势崛起,成为江苏省枇杷种植户的新宠。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现有枇杷面积中本枇杷资源圃选育品种白玉、冠玉、丰玉等品种约占70%,占新发展面积的80%以上。苏州新发展枇杷面积中,本圃选育品种占70%以上。
江苏省枇杷资源圃占地面积20亩,目前收集保存枇杷品种86份。近年来,借着江苏省种业振兴计划和“揭榜挂帅”的科技东风,以及国家枇杷原种保存及扩繁基地、江苏省常绿果树工程研究中心和苏州市特色水果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资源圃摇身变成“农业科技实验室”和“新品种培育的大舞台”。随着分子辅助育种、基因克隆分析、基因组重测序和蛋白质组、代谢组分析的应用,新品种选育效率大大提升,推进传统果树品种创新进入分子水平。
据中心推广研究员王化坤介绍:“围绕我省枇杷产业特色,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江苏地方枇杷资源的挖掘保存力度,目前保存资源120余份,避免了资源流失;二是注重省外优异白沙枇杷新品种的引进,‘宁海白’‘软条白沙’‘华白1号’等15个品种落户资源圃,扩大我省枇杷杂交联姻的图谱;三是加大了江苏产区特色资源的实生选种工作,野外发掘13株聚合早熟、大果、抗寒、少核等关键性状的‘宝藏单株’,其中1个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四是持续开展了品种、品系和种间的杂交育种工作,近几年先后开展了‘冠玉’ב冰糖种’‘佳伶’ב白玉’/‘冠玉’等杂交组合7个,今年2个杂交枇杷新品种将开展现场测试工作,预计明年将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五是技术研发进入到智慧时代,推广了肥水一体化设施的应用,实现了啥时候缺啥时候补。智慧农机、无人植保机、无人机,替代人力,减少成本。双层大棚解决了枇杷冬季最重要的冻害问题,已得到初步推广。智慧果园技术,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实时监控、远程诊断、精准化种植,提高了生产效率。”
枇杷只能甜半个多月?但江苏枇杷竟然“卷”出三个月?
纵然天生丽质,枇杷却娇气难养,“狂欢半个月,再尝等一年”,让市民望“果”兴叹。而今,科研团队通过育种和设施栽培技术,让“早玉”比最早的“白玉”早10天上架、“苏晚”比最晚的“冠玉”迟10天登场,苏北的日光温室更是把枇杷的成熟期提早到3月下旬上市。更令人期待的是,正在试验中的"三倍体无核枇杷"已初见雏形,6个株系蓄势待发。未来,“吃枇杷不吐籽”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让每一口甜蜜都更纯粹无碍。
从自然栽培到科技赋能,原来江苏枇杷的“甜蜜密码”,藏在江南水土的温柔滋养中,也藏在一代代农科人的坚守与创新的过程里。五月,枇杷正当时,一起来尝尝初夏的第一口鲜甜吧!(文/图 王化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