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清晨,吴中区东山镇碧螺村茶园里雾气氤氲,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身背背篓来回穿梭,双手在茬茬新绿中翻飞。
这一幕,正是苏州农学院深耕碧螺春产业十余年、探索产教融合模式的缩影。
今年3月,在2025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大会上,《2025年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发展和品牌提升工作方案》正式发布,推动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多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特色产业,携手区域内碧螺春茶企,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同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人才、科研为抓手,激活千年茶产业,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人才链与产业链贯通
共育一专多能“新茶人”
东山镇太湖畔,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东山校区)坐落于此。校园内,2200平方米的茶文化中心展示着碧螺春的前世今生。
2007年,学院设置茶果专业,开启茶叶人才培养;2012年,都市园艺专业开设《茶艺与茶文化》《茶叶评审与加工》等课程。2016年,学院开设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并于2022年更名为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系统性培养采茶、制茶、茶叶销售、茶企管理等一专多能的“新茶人”。
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东山镇多家茶叶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传承弘扬碧螺春非遗炒茶技艺。
2018年,苏农园艺科技学院与东山御封茶厂开启人才联合培养,校企协作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校企共育、师徒互选、择优传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年级学生以进入企业观摩为主;二年级学生需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项目、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和暑期社会实践;三年级学生开始顶岗实习,学生与大师双选结对,完成高级茶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在大师的带领下参与各类技能竞赛。”苏农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带头人韩鹰介绍。
在师资建设上,学院请来企业的制茶大师,借此突破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形成学有专攻、术有所长、能力互补、专兼结合、结构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2019年,碧螺春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严介龙被苏农聘为产业教授,与专业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建设《茶叶加工技术》和《茶艺基础》等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
在严介龙看来,这种校企共担的教学模式,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使课程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种实践教学让我们更熟练地掌握碧螺春的炒茶技艺,也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2-1班学生罗布次仁说。
古法制茶开出“实景课”
课堂与车间“零距离”
近日,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25名学生来到御封茶厂等四家茶企开展专业实训,参与到企业的碧螺春茶叶生产中。
在苏农园艺科技学院的教学日历上,每年3月至4月是“采茶实训月”。今年,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施跃文和其他几位制茶大师亲自给学生传授古法碧螺春茶制作工艺。除了炒制技艺,各企业还为学生安排轮岗,让学生们全面参与碧螺春茶的采摘、炒制以及包装、销售等环节。
“炒制碧螺春时要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双手在300℃的锅中很有可能被烫伤,制茶过程很辛苦,目前掌握古法炒制的炒茶人也越来越少了。”施跃文说,在企业开展实训教学,对培养和筛选优秀的制茶传承人、发扬光大碧螺春茶的制作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课堂搬进企业田间和生产车间,邀请非遗传承人作为主讲老师,亲自讲解传授制茶工艺,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传承非遗技艺。”韩鹰介绍,制茶大师们为学生传授碧螺春炒茶技艺,培养非遗传承人,同时,学生参与生产实践,解决企业在生产季节人手紧张的困难,实现校企双赢。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苏农已培养茶相关专业毕业生100余人,2人在全国炒茶比赛中获优秀奖,多名毕业生师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学生王从安拜严介龙为师,学习古法炒茶技艺,毕业后进入御封茶厂,逐渐成长为制茶售茶的行家里手。
严介龙介绍,与苏农合作以来,茶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直接到企业就业,缩短了公司内部员工培训周期;另一方面,企业借助学院在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社会知名度。
学生的创新营销方式也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茶厂传统的销售模式以线下为主,线上销售渠道不畅。”王从安告诉记者,2021年,他与同学组建了一支电商团队,并紧跟市场潮流,推出袋泡茶、调味茶等多款碧螺春创新产品,仅仅一年,销售额便达到千万元。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解密茶叶呈味“密码”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以其独特的花果香而闻名。同时,“碧螺春产量较低,怎样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保证其特殊风味,一直是我们种植过程中的难题。”西山碧螺春茶厂总经理、首届中国制茶大师周永明坦言。
去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司文会课题组对外公布,通过三年的蹲点研究,课题团队基本掌握了碧螺春茶呈味“密码”,并通过生态酵素菌肥的应用,有效解决茶树开花减产等碧螺春产业的难点、痛点。
2022年,司文会牵头组建了由3名教授、5名博士、1名研发企业技术高管等核心成员组成的课题组,并协调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团队,针对减肥控虫、保持风味、控花增产等问题开展立地式研究。
科研团队一头扎进碧螺春茶叶生产区域,根据这里独特的气候、土壤、菌落等环境条件,在10亩试验区开启了一场关于专用菌肥之旅。经过不断试用、监测、优化,科研团队成功筛选出根肥、叶面肥各一种。“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碧螺春所呈现出的特殊香气,主要是由特定的小分子香味物质醛决定的。我们筛选出的根肥、叶面肥可以实现精准补充影响茶树生长的关键要素。”司文会告诉记者。
三年的研究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还有一系列的成果转化。
2024年,团队与茶企合作建立30亩示范区,推广熟化研究成果,经吴中区金庭镇农林服务站技术测产及南京、苏州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可以提高碧螺春茶叶产量3.4%,茶叶氨基酸含量提升12.29%,茶多酚含量提升12.67%,减少茶园化肥用量45.62%。
“学校教师团队为我们开展了很多培训,原来种茶树还有这么多的学问。按照教师团队的种植技术,今年茶叶品质和产量都上去了,收入也增加了。”当地茶农笑着说。
截至目前,司文会团队已开展成果宣传推介及技术培训2批逾100人次,制定《碧螺春茶园生态酵素菌肥应用技术规程》1项,编纂《碧螺春绿色循环生产研究报告》1份,受理发明专利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