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Highlights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苏州日报:我校师生参加敬一丹做客的《众说学习·师说》节目录制

来源: 党委宣传部,团委 时间: 2023-06-05 09:34:32 阅读量:

点击查看》》

□苏报记者 朱琦

  “今天早上我到运河边走了一趟,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条‘活着’的运河,是特别生动的运河。”昨天,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做客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主办的《众说学习·师说》,在大运河畔的保利大剧院,与来自苏州大学、苏州职业大学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互动交流,娓娓讲述关于苏州的记忆、对职业的感悟以及对媒体的思考。

  “苏州各家各户都传出评弹的声音”

  “在安静的苏州,我却经历了从来没有过的思想激荡。”在分享中,敬一丹向大家透露了45年前她在苏州实习时的故事。1978年下半年,敬一丹在苏州实习期间曾经历了一次给中国带来深远影响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大多数年轻人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了解是从教科书或者文献中获得的,而在亲历者敬一丹看来,“真理标准讨论”给她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明白要有独立思考,脑子里应该产生问号,也可以有质疑。”敬一丹说。

  1978年9月份,敬一丹来到苏州人民广播电台实习。“当时的电台在大公园附近,走过一条小路就到了观前街,现在依然记得观前街当时的情景。”回忆起当年的苏州,她形容“中午时分各家各户都传出评弹的声音”。除了街巷,苏州的运河也给敬一丹留下了独特的记忆。“苏州的朋友告诉我,到苏州运河边走是在‘走大运’。”敬一丹说,早上到运河边走了一趟,看到那么多的船,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条“活着”的运河,是特别生动的运河。她回忆起1978年在苏州夜航的经历说:“从运河边的码头上船,开过太湖,清晨的时候到达了无锡,我永远忘不了当时的运河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美好。”这些年,敬一丹曾多次来到苏州,她说,每次都能看到苏州的变化,变得那么有活力,充满都市感。

  “栏目中遇到的人成就了今天的我”

  谈及曾经主持过的《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栏目,敬一丹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幸运”。“在栏目里遇到的人,丰富了我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让我眼中有未来、有信心。”敬一丹说,有幸遇到这些栏目,“幸运”地遇到一个变化的时代,遇到电视发展的上升期,遇到各种各样的受访者,这是职业给她带来的幸运。“我和同事们把《焦点访谈》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变成了今天年轻人能够自觉运用的一种力量,这就是这份职业带给我最享受的部分。”

  《感动中国》栏目陪伴观众走过了20年,而敬一丹只因为父亲病重缺席了一次主持。“现在我们每年依然可以看到感动我们的那些人,他们从茫茫人海里向我们走来。”敬一丹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让大家知道最本质意义上的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给人温暖和相信的力量。“当我们看到阴影时、情绪低沉时,看看《感动中国》,你就会在心里给自己鼓励。”

  “希望从年轻人身上获得启发”

  从研究生到教师,再从教师到央视主持人,38岁创办《一丹话题》,40岁到《焦点访谈》,敬一丹在央视的奋斗历程精彩纷呈。8年前,60岁的她退休了,但是并没有结束工作,她投身于公益和教育工作当中,身兼数职,同时致力于写作,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感动生命的瞬间。

  “今年是我退休的第八年,我曾经那么惧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而现在,我在新媒体的世界得到了很大的享受。”敬一丹说,传统媒体人在运用新媒体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关键是内容,找到最合适的内容,用最合适的方式去传播。

  “新媒体时代,给年轻的同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年轻人反倒是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建议。”敬一丹说,自己现在经常和“90后”甚至“00后”在一起工作,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一块儿探讨,从年轻人身上获得很多启发。“他们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而我属于努力跟上、努力学习的那一个。”敬一丹笑言自己像一个充电困难的老电池,共同站在新媒体面前的,已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反而学生更敏感、反应更快,自己更希望从年轻人身上学习新的知识、激发出新的想法。